谁能为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挽尊? 服装创业,要懂得营销自己
谁能为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挽尊? 服装创业,要懂得营销自己,
下面给大家讲解“谁能为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挽尊? 服装创业,要懂得营销自己”的知识,本站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哦!
温馨提示:本文章素材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聚合(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只是一个免费信息分享网站,文章仅供阅读参考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196594267@qq.com 核对后马上删除,谢谢!
谁能为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挽尊? 服装创业,要懂得营销自己,
谁能为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挽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猛哥(ID:wm221x),作者:猛哥,本文有删改 郭敬明写过一本书《你的一生如此漫长》,其中第314页有这么几段: 我念初二了。我有了第一双LINING的运动鞋。我开始觉得佐丹奴和班尼路是名牌的衣服。那个时候还没有美特斯邦威,也没有森马。曾经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件佐丹奴98块的背心。 不要笑!郭小四念初二大约是在1997年,物质尚不丰裕,能穿上佐丹奴和班尼路还真是阔气呢。 直到10年后,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黄渤还一脸严肃地强调:班尼路,牌子! 那时,美特斯邦威和森马的连锁店已经遍地开花,占据了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 佐丹奴、班尼路、真维斯、堡狮龙、美特斯邦威、森马、太平鸟、以纯……曾扮靓过几代人的青春。 10年又过去了。它们要么消云散,要么艰于维系,要么断臂求生。反观之,Zara、H&M、GAP、优衣库等洋品牌却席卷全球。 本土品牌为什么就入不了国人的眼?外来的裁缝才会制衣吗? 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落笔之前,先做一个概念厘定:文中品牌,特指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休闲服饰,且以三股势力为例来做阐述,分别是港资品牌、浙江品牌、国际快时尚巨头。 一 西班牙靠近大西洋的一面,有个叫拉科鲁尼亚的港口,在历史上,此地以盛产走私贩、海盗和国王的裁缝而闻名。 11岁时,由于家庭贫困,梅拉不得不辍学,当时拉科鲁尼亚已经是西班牙纺织服装工业中心,不管男孩女孩,当裁缝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梅拉从学徒做起,很顺利进入当地一家叫La Maja的高级服装店,并被提拔为部门经理,但很快被另一个脱颖而出的年轻男裁缝给取代了。 他不但抢了她的职位,还虏获了她的芳心,梅拉成为这个男裁缝的妻子。他就是后来成为西班牙首富的奥特加。 奥特加比梅拉大6岁,身世更惨。1936年,作为家中老四的奥特加出生时,西班牙内战将起,一家人的温饱难以保证,搬至拉科鲁尼亚。 一个下午,母亲带着12岁的奥特加去杂货店,想给他买糖果。杂货店老板说:“太太,很抱歉,我不能再给你赊账了。” 奥特加羞愧万分,决意辍学打工,在一家服装店当学徒,负责送货。 升任经理后,奥特加负责销售一款女士睡袍时发现,这款睡袍精致华美,广受女性喜爱,但价格昂贵,让人望而却步。 1963年,奥特加和梅拉创办ConfeccionesGoa服装厂,设计出当时最流行的款式,购进廉价布料,在自家餐桌上做出物美价廉的睡袍,送到商店售卖,结果大受欢迎。 不到十年,ConfeccionesGoa就从夫妻店扩张至500多人的大型服装厂,还拥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 进入1970年代后,石油危机爆发,欧洲企业大批关张。1975年,一家德国工厂临时取消了一笔大订单,濒临破产的奥特加决定自产自销,临时鼓捣出一个品牌——Zara,并成立Inditex集团。 Zara这个名称来源于梅拉和奥特加最喜欢的电影《希腊人左巴》,因为一家吧抢先使用了左巴(Zorba)这个名字,夫妻俩只好用Zara代替。 1975年5月15日,第一家Zara门店在拉科鲁尼亚中央大街上最有名的百货商店对面开张。 谁都不会想到一个临时起意的品牌日后能掀起巨浪。 二 1975年,在地球的另一边,别有景象。 中国大陆的“禁欲系”审美单调乏味,服饰整齐划一。而香港可不一样。 制衣业,曾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分为“前配额时代”与“后配额时代”,在1970年代,握有较多配额的制衣厂都赚足了钱。罗定邦、林百欣、方肇周、田元灝,号称香港纺织制衣行业“四大家族”。 八卦一下:林百欣跟李嘉诚是死对头。郭台铭就是娶了他女儿林淑如才发家的。起初林百欣死活反对这门亲事,但林淑如死活要嫁,不惜断绝父女关系。可郭台铭创业失败,林淑如回娘家求救时,林百欣还是给了一笔钱。郭台铭得以翻身,成为台湾首富后,流连花丛。林淑如亡故不久,他就撩骚刘嘉玲和林志玲,最后娶了更年轻的舞蹈老师曾馨莹。 郭台铭的故事另篇单表,今次重点说说罗定邦,他在1975年成立了罗氏针织。 罗氏针织,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堡狮龙(bossini)应该不陌生,正是由罗氏针织于1987年创办。 在整个1980年代,堡狮龙都是港澳地区最红火的服饰品牌。那时,佐丹奴、真维斯、班尼路还在吃土。 不过,这三个后来风靡多年的品牌也充满故事。 佐丹奴,创始人是黎智英,他现在以传媒大鳄的身份活跃,其实是靠做衣服发家。 黎智英1948年生于广州,祖上是大资本家,他父亲为躲避批斗,不知所踪,他妈妈则被送去劳改。 为了养活自己及妹妹,十来岁的黎智英在电影院卖香、花生米,或者去火车站给人搬行李。有一天,一个香港旅客给了他一块巧克力,他觉得天下美味莫过于此,香港必是人间天堂,一定要去。 当时,黎家大宅被分给多户人家居住,其中有个美女,正被一个警察热烈追求。黎智英答应警察,帮忙搜集美女的行踪。借此机会,他跟警察热络起来,搞到了一张去澳门的签证。当时去澳门比去香港容易。 黎智英到澳门当晚,就和其他偷渡客一起挤在轮船舱底,抵达香港,进工厂,做起童工。他脑子活,自学英文,获得老板赏识。1973年底,公司年底分红7000元,他又向同事借了3000元,全买了新鸿基的股票,那几年股市好,很快就赚到了25万元。 黎智英用这笔钱办厂,做服装代工。1981年,他在旺角商业区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店——佐丹奴。 同年,班尼路创立。 班尼路,原名“宾奴”,意大利品牌。1987年,澳门富城公司成为“宾奴”的中国市场经销商。1992年,香港德永佳集团取得了“宾奴”的商标拥有权,还请周润发、张曼玉做代言人。 有巨星加持,“宾奴”被当作成功的象征。一度在市场上十分流行的“冰丝”就源自“宾奴”丝光棉T恤衫的面料。 无独有偶,真维斯也是舶来品,原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服装连锁品牌,杨钊、杨勋两兄弟在香港开设的制衣厂为它做贴牌加工。 杨氏兄弟祖籍广东惠州,为了生计,偷渡香港,进入制衣厂打工。1974年,兄弟俩用攒下的钱创办了旭日制衣厂,旭日的意思是,“一个星期有九日”。 杨氏兄弟逐渐认识到,“只有创名牌,发展零售才是出路”。1990年,他们反客为主,收购了真维斯。 1991年,佐丹奴在香港上市,并于第二年进入内地市场,开创了中国休闲服饰零售连锁经营的先河。 紧随其后,1993年,堡狮龙也在香港上市,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服装零售集团,随即进军内地,开设了第一家分店。 同期,真维斯在上海开设了大陆第一家门店。1995年,杨氏兄弟把工厂搬回老家惠州,并建造了真维斯中国大陆总部,媒体把它称作“中国大陆最流行的休闲服装品牌”。1996年,真维斯母公司旭日企业登陆港交所。 1995年,“宾奴”中文商标更名为“班尼路”。1996年,班尼路被广州德永佳集团收购,成立广州友谊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时逢广州天河城开业,班尼路意外地获得一个退租铺位,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大获成功。 1990年代,国内休闲时尚品牌很少,港资品牌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享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一波红利。 三 当港资品牌纷纷北上掠食时,精明的浙江人坐不住了,尤以宁波人和温州人为甚。 早在18世纪末,宁波人就以“三刀”(剪刀、菜刀、剃头刀)叱咤日本。 据1921年出版的《上海总商会月刊》记载:嘉庆年间,鄞县裁缝张尚义在渔船上帮厨,因遇海难漂至日本横滨,寄居码头靠修补衣物度日,港区内有不少外商,他趁补衣之机,将洋人的西装拆开,学习裁制,后回乡创立“同义昌”西服店,还在东京、神户开设分店。在他带领下,一批批宁波人东渡日本学艺。 上海开埠后,欧美人猛增,洋行买办、高级职员、富家子弟、社会名流等追随西方时尚,社会上出现“西装热”。大批宁波裁缝涌入上海。 从1920年代起,宁波裁缝成为上海服装业的主角。鼎盛时,上海西服店多达700多家,宁波裁缝开设的就有420多家。 声势大壮后,宁波裁缝被称为“红帮裁缝”,说法有二:一种是因为他们的主要客户是俗称“红毛鬼子”的外国人;另一种是,他们多来自宁波的鄞州、奉化,上海人称为“奉帮裁缝”,吴语中“奉”“红”同音。 1949年后,“红帮裁缝”分化没落。一部分人远走海外,渐被机器化成衣制造所淘汰;留在国内的那部分人,或被政府“接收”,给领导人制衣,或进入工厂。 作为中国服装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红帮裁缝”余韵不再,但宁波不缺裁缝。 1978年,宁波鄞县雅渡村青春服装厂来了一个30岁的知青,他叫李如成,想改行做裁缝。青春服装厂,窝在戏台的地下室里,几台缝纫机就是全部家当,尺子、剪刀、凳子需工人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