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低代码产品经理半年后,我有哪些思考 360儿童手表犯错!周鸿祎致歉并惩产品经理
做低代码产品经理半年后,我有哪些思考 360儿童手表犯错!周鸿祎致歉并惩产品经理,
做低代码产品经理半年后,我有哪些思考
——————/ BEGIN /——————
今年三月份我转行做了低代码平台的产品经理。最近刚刚过了半年试用期,也在复盘自己入职以来的表现。
客观来说,这半年的产出并不符合我的预期,我希望自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但看起来事实并不如所愿。
我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最近自己有了一些思考结果,也跟更高阶的产品同学有了一些交流,希望在这篇文章中能将这些成果分享出来。
也许我周围有一些转行的产品经理正在经历我一样的心情,我希望通过对自己工作的深刻剖析,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方法,在「迷茫」的情绪中找到「知道该如何发力」的解决方案。
关于复盘,我会给自己提三个问题:
你认可自己在做的这件事么
你有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你是否足够努力
理想情况下,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我们应该是先找到价值,再寻求方法,最后付出努力。但事实上,很多人往往是先努力(加班),再从或有效或无效的努力中提炼出方法,最后再慢慢找到价值。
两种路径都可以,第一种方法更容易做得开心,因为构建起了正反馈。价值是最基础的保障,正确的方法可以让努力变得更有回报,于是更加认可事情本身的价值。而第二种方法更容易上手,因为相比找到价值,努力反而是不需要思考的。
我们所说的价值,是这项事业本身所具备的价值,比如对低代码平台来说,就是它对现有的 SaaS 模式的影响。而绝非那种普遍适用的价值,比如这份工作让我能够生活得很好,有不错的社会地位。
当然我们不是否定第二种价值,只是这样的价值让我们更容易放弃眼前的工作,或者更不容易找到工作本身的乐趣。因为这种价值不是这个工作所独有的,这恰恰才是关键。
我认可低代码这个方向么?
是的,毫无疑问
起初我认可这个方向,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岗位要求的业务抽象能力,是我所推崇的产品设计理念。但现在我会觉得,格局小了,认识太浅了。
《硅谷钢铁侠》这本书提到,在创建 space X 早期,马斯克制定火箭制造计划时,往往会从物理学的角度判定一件事是否可行。如果在底层逻辑上这件事是跑得通的,剩下来的就是方法和执行力的问题。
同样的,低代码这个方向如果在底层逻辑上跑得通,剩下的就是从业者们如何找到方法并付出执行力的问题。
在我眼中,低代码的价值依托于一个被普遍验证的经济学规律:科斯定律。通俗地说,谁能把资源用得好,资源就归谁。
我们再回顾下低代码产品和其他产品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下面这张图。
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它是围绕着需求而生的,从业务/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从产品需求到产品;而对于低代码产品来说,它是围绕着产品而生的,从业务/用户需求到产品,从产品到搭建产品的工具。
两种模式的差异在于,前者将最宝贵的资源投入在业务/用户需求到产品的这个阶段,而后者将最宝贵的资源投入在从产品到搭建产品的工具这个阶段。
在企业数字化早期,业务/用户需求差异性较大,通用化的解决方案几乎不存在,于是资源投入在第一个阶段是可行的,因为回报最大。
后来 Salesforce 带来了 SaaS 这种新兴的模式,但我一直认为这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变化,而不是应用生产模式的变化。例如对于国内 SaaS 厂商有赞来说,依旧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开发出不同的版本,「资源投入在业务需求到产品」的本质没有变。
而低代码带来的恰恰就是应用生产模式的变化,从业务需求到产品的任务不再落到产品经理和研发工程师的身上,而落到了开发者的身上。
在第一种模式下,不同业务间即使具备了某种底层相似性,产品设计依旧要做多次。所以,如果存在一个假设: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给不同行业间带来了更多的底层相似性,那这种模式的边际收益注定是逐渐降低的。
而低代码模式下,业务间的底层相似性,被抽象为通用的工具,通过工具可以更快地搭建出满足业务诉求的应用,生产边际成本极大降低,相对的,边际收益就提升了。
总的来说,我认可一个假设:企业数字化转型给不同行业间带来了更多的底层相似性,同时我认可一个经济学定律,最终推导出,我认可低代码这个方向的价值。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值得我们一起去思考。
如何找到正确的方法
我今年是做产品经理的第五年,对我来说,找到正确方法的最大阻塞恰恰是过去的经验,过去是怎么把事情做成的,在做低代码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产生路径依赖。
要破除这种依赖,首先要想清楚:低代码产品经理跟其他产品经理有什么不一样。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低代码产品经理会经历的特殊阶段叫做「从产品到工具」,这要求我们同时具备两种能力: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产品抽象能力。所以,低代码产品经理需要时时刻刻平衡好「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对其他产品经理而言,他们的抽象能力一般发挥在从业务需求到产品需求的抽象中,例如销售希望可以更好地管理手头的潜在客户和签约客户,于是产品经理给他们提供了一套 CRM系统。
但低代码产品经理的抽象能力要求他们能够将 CRM 系统再做拆解,从后端的数据模型到前端的页面搭建,这对于抽象能力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从最终状态来说,低代码产品经理的抽象能力应该成为他们的制胜武器,他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上。但从我半年多的经历来说,这个原则往往会带来一个误区,只关注抽象,而轻视业务。
我们所说的抽象,应该是从业务抽象到产品抽象,所以在早期,低代码产品经理一定是要投身于业务中,他们必须具备了一定的业务理解能力,再去谈抽象。
抛开业务的抽象,只是一种逻辑游戏,说严重点,是一种自嗨。就像那句话说的,如果没有看过这个世界,又何谈世界观呢。
我最近在做CRM项目的时候,这种体会非常深刻。
起初我接到的任务是完成CRM 系统中一些复杂表格的搭建,后来我发现,如果不能理解表格背后的数据,包括数据来源是哪里,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何,现在的 CRM 系统中每张表格的作用是什么,呈现的信息关系是怎么样的…
如果不懂这些,单纯地就是想着如何用无代码的方式搭建出眼前看见的这个表格,那一定是走不通的,并且也会做得很痛苦,很懵逼。
总结下来就是一点,在刚刚做低代码产品的阶段,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到这个角色与其他产品经理在能力要求上的不同,但另一方面也要清楚需要从业务中培养抽象能力。
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
决策模型至关重要
我在产品评审的时候,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同时,也会受到几种挑战:
有业务场景么;
有业务提出这个场景么;
竞品有做么。
首先,有场景是必须的,没有业务场景的需求,很可能是伪需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如果做一个表格放大闪入的加载动效,是一个需求么,是的,但有业务场景么,没有,那这件事就不应该做。
但挑战在于,需要区分你没有看到场景和没有场景这两件事。如果我们把没有了解到这样的场景,当作没有场景,那这个产品的天花板就会受到你认识的局限。
那该怎么办呢?
广泛地体验不同行业里的SaaS产品,CRM、ERP、WMS等等,如果我们需要用低代码支撑起各种复杂的企业应用,我们至少要知道这些应用现在长什么样子,这同时也验证了一点,在早期要投入到不同行业里,攒业务经验。
如果我们现在对接的业务没有提出这样的场景,我们要不要做。
我始终坚信一点,对于真正有价值的诉求,如果发现了再做,那我们很可能比SaaS产品的迭代速度更慢,因为我们只是完成了从工具到产品,而从产品到解决方案,还需要开发者或者实施团队的努力。
那如果做了,且在很长时间内发现没有业务用,到底是因为这个需求是伪需求,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服务的客户呢,这都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问题,遗憾的是这样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扩大自己对行业、对业务的了解,才能做出更接近事实的判断。
分工不是边界
我们的团队会按照产品模块有不同的分工,每个同学在这样的分工下又有自己更精细的责任,但分工不是边界,一个模块的工作能不能做好,有时候依赖于你有没有搞懂另一个不属于你责任范围内的事情。
比如在上面提到的 CRM 项目中,我负责的是表格搭建部分的工作,但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如果搞不懂表格背后的数据结构,那表格搭建方案根本就无法落地。
我有个很明显的体会,之前我以为我只需要参与表格前端展示效果相关的 gap 梳理,但后面发现数据源、数据加工和数据展示之间是一体的,前两者搞不懂,方案设计就是不完整的。
打破边界是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从而提高效率,但提高效率的行动往往容易带来对问题定义的忽视。为了加快进度,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更重视找解决方案,但解决方案如果跟问题的定义是矛盾的,便只能带来短期收益。
前面说了,表格搭建时需要去了解数据源、数据加工和数据展示之间的关系,而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受到数据源本身特性的一些影响,后端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加工能力,但这些能力在后端开发的成本比较大,而项目周期紧,所以大家就想到这部分工作是不是前端也可以做。
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想法是,前端能解决么,如果可以的话,成本大么,如果不大的话,那为了项目按时上线,就去做吧。
虽然讨论的时候我也觉得,似乎后端负责数据加工,前端负责数据展示是更符合直觉的,但如果我不做,是不是会显得我不够“配合”。因为害怕背负上这个标签,于是想办法从前端去搞定。
后来跟老板沟通下来,发现我之前的思考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如果这一次前端处理了,那后续遇到这样的情况,且数据源特征更复杂,是不是都是前端来做。其背后真正的问题是:
整个低代码产品在搭建复杂应用的过程中,面临这种复杂的数据情况时,前后端应该如何分工,才更符合整个产品长期的规划。
短期内针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很多种,但对于未来应该要做成什么样子,大家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
这种讨论也许会影响一些工作效率,但确实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如何努力的问题
半年来,我对任务和目标颇有一些体会。在新人 landing 阶段,虽然也需要去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是依附于任务而存在的。
比如我刚来的时候,分到的任务是负责图表模块,那时候我的目标,也是围绕如何做好图表目标而去制定的。这个阶段是有必要的,因为信息不够,还在学习,从一个具体的任务开始是明智且踏实的。
但这个阶段不能持续太久,如果目标总是服务于任务,那我们所有的价值感和目标感都是依赖于具体的事情,而容易忽略我们自身的成长。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Q2 的时候针对图表后续的规划做了很多调研,梳理了很多想法,但 Q3 开始我被告知,图表需要转交给其他团队,这让我在某个时刻突然陷入了一种空虚当中,好像一下子失去了目标。
后来我开始投入在表单相关的任务中,也是给自己定了针对于这个任务的目标,但由于自己低估了任务的难度,最终跟团队一起评估下来,目前全力推进这个任务并不是时候,于是暂缓推进了。再一次地,我有一种失去了目标的感觉。
后来我自己开始反思,目标不应该服务于任务,目标应该是大于任务的,它应该去决定我在这家公司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目标是跟我这个人的状态相关联的,而不应该受制于具体的任务。
当我有了目标之后,我可以制定不同的任务去服务于目标,我可以或主动或被动地去调整目标下的任务,但目标之于人,就像北极星指标之于产品增长,是具有引领价值的。
摆脱“被动”,提前做准备
在大厂我能感觉到,身边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大家的背景、专业度和沟通方法,在从业者中都是佼佼者。
以前在小公司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要成为那个环境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人;来到大厂之后,我的内心总是充满着一种隐隐的自卑感,甚至一段时间祈求自己可以顺利度过试用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似乎大厂的产品经理们从不用别人去 push 他们要努力,会议、文档、项目、汇报、OKR,这些就足够产生强大的推力,推着我们向前走。
我曾经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做好努力这件事,就能生存下来。但后来我发现,更重要的是找到为了什么而努力的答案。
上文说的从目标到任务,就是一种找到为了什么而努力的方式,而半年来我的另一个感受是,需要对产品充满好奇心。
刚刚入职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过,表单在现在的配置体验让人感觉到很奇怪,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不在负责表单功能的团队,所以这样的说法听了也就听了,并没有很好奇。直到后来表单相关的任务来了,我才不得不从零开始研究表单功能。
我在想,如果早一点可以去研究表单,是不是自己能够为后来的任务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可又一想,是什么会驱动我去做这样的研究呢。那应该就是好奇心了,除了好奇心,我想不到有别的驱动力。
我所说的好奇心不是指“我知道是怎么回事”,而是真正理解产品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存在的价值。
忙碌的工作中,如何钻研其他产品
我问过自己,平时那么忙,哪有时间去钻研不是自己团队的产品呢。
我的一个体会是,一定要跟不同团队的产品经理保持一定频率的交流,这种交流不能仅局限于跨团队的需求,更好的方式是抛开需求,更开放而自由的交流。
现实情况是,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我看大家的日程,好像每个人在工作日是真的很忙,但如果有人愿意找我了解一下关于组件的一些问题,我是很愿意的。
当然我希望他们也带着自己负责的模块,来一场知识的交易。
另一方面,低代码产品经理需要跟研发有更多的沟通。我了解到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低代码平台,发起人往往是技术团队,低代码在技术视角下和产品视角下,并不完全相同,所以需要更多的交流。
上周末我参加了美团线上技术沙龙,里面有一个版块是关于美团和阿里的低代码技术分享,我立刻将获取到的信息发给了我对接的前端同学,我不知道大周末的打扰人家是不是合适,但那一刻确实想分享一些东西。
他也及时回了我,带了一些他了解到的信息。我能感觉到他对于低代码这个领域的热爱,有时候交流会传播这样的热爱。
最后,我选择在这个节点输出这样的复盘,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的激励和鞭策。
还记得那三个问题么:
你认可自己在做的这件事么
你有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你是否足够努力
我对这三个问题都给了自己的回答,那接下来就只剩一件事:干就完了。
发布于:广东
360儿童手表犯错!周鸿祎致歉并惩产品经理
2024年8月22日,一位来自河南商丘的家长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让人大跌眼镜。
她的女儿使用360儿童手表问了一个问题: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吗?"
没想到,手表给出的答案十分毁三观!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九派新闻】【新浪财经】。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儿童手表风波
这番充满偏见和错误的言论,让这位妈妈感到十分震惊,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而消息一出,360公司也立即行动起来。
当天中午,360儿童手表客服和360智慧生活客服都表示,他们已经收到反馈,正在紧急处理,后续还会加强审核。
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解释:出问题的是一款2022年的旧手表,没有使用公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目前公司已经完成整改,删除了有害信息,并升级了软件。
而这件事,对360公司的股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8月22日,360股票收盘下跌3.69%,总市值缩水到484.5亿元。
可是,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观看5秒后可免费阅读全文~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在公司上班写文章,天天加班到晚上12点,每天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周鸿祎坦言,当初在产品设计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提供标准化的答案,另一种是利用网络公开信息动态生成回复。
前者虽然简单也不出错,但不想让儿童死记答案,会限制他们的想法。
产品团队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了后一种方案。
因为国内网站一直都在清理不好的内容,本来以为不会出错,没想到还是让一些价值观不正确的答案混了进去。
其实手表的错误回答,反映出的是传统搜索引擎的局限性。它是根据关键词搜索网上现有信息,而不是真正理解问题。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大模型反而能够优化答案,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回复。
8月24日,周鸿祎为了让产品经理吸取教训,公司已经安排他们去接听一个月的客服电话。
还说欢迎大家继续刁钻的去提问,发现有不合适的问题,可以去他的道歉视频下面留言。
周鸿祎对产品经理的处罚,有他自己的看法。
这看似是惩罚,实际上却是一种"奖励",让他们有机会倾听用户的声音,了解用户的需求。
儿童手表风波目前看算是平息了,但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款产品都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质疑。
而周鸿祎之所以能及时挽回,或者说是及时止损,也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对互联网行业足够了解。
天才的起点
周鸿祎的互联网之路,可以追溯到他的中学时代。
在同学们还在为考试成绩焦头烂额时,周鸿祎已经开始自学编程,尝试编写自己的小程序。他在各类计算机竞赛中崭露头角,斩获奖项。
而这种对计算机的痴迷,在周鸿祎步入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后有增无减。
大学期间,周鸿祎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一个创新团队,开发了一款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为学校的教务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仅让周鸿祎的团队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业的滋味。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周鸿祎不仅是团队的技术骨干,也是精神领袖。
大学四年,周鸿祎醉心于计算机领域的探索,成绩不错,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毕业之际,周鸿祎谢绝了众多大企业的橄榄枝,选择了加入一家初创公司。在他看来,与其在大公司里做一颗螺丝钉,不如做小公司的顶梁柱。
大学毕业后,周鸿祎进入北大方正集团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项目经理等职务。
然而,在方正工作的几年里,周鸿祎渐渐感到了一种局限感。
1998年,周鸿祎毅然辞去了方正的工作,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立了3721公司。
在当时,很多中国用户面临着上网难、找信息难的问题,周鸿祎决定开发一款帮助用户轻松访问中文网站的软件。
从3721到奇虎360
他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终于推出了3721网址导航软件。
使用这款软件时,用户只需要输入网站的中文名称,就可以轻松访问目标网站,再也不用记冗长的网址了。
用户量迅速增长,3721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仅三年时间,3721就引起了国际巨头雅虎的关注。
2003年,互联网巨头雅虎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3721公司。而周鸿祎,也因此在中国互联网界出了名。
收购完成后,周鸿祎出任雅虎中国区总裁,负责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
然而,周鸿在2005年选择了离开,再次开始筹划自己的新事业。
2006年,他创立了奇虎公司,开始了在互联网安全领域的发展。当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病毒、木马、钓鱼网站等层出不穷,给广大网民的上网体验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基于这一点,奇虎公司推出了360安全卫士等一系列安全软件产品。
这些产品界面简洁、操作简单,且完全免费,很快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
360安全卫士更是凭借其强大的查杀能力和实时防护功能,成为了用户电脑中的必备软件。
而360也在不断拓展产品线,推出了360杀毒、360浏览器等新产品。
2011年,奇虎公司更名为360公司,并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互联网安全公司。
不满足于软件领域的成就,周鸿祎还带领360进军硬件领域,开辟了新的战场。
360相继推出了360行车记录仪、360儿童手表等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
通过软硬件的双轮驱动,360的市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多次入选"全球互联网企业100强"。
在周鸿祎看来,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
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周鸿祎强调了两点:
第一是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 第二是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为困难所惧,不为挫折所折。
前段时间的巴黎奥运会,中国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夺得金牌。
周鸿祎就用自己的成功论,对她做了评价。
全红婵奥运夺冠背后的哲学
在周鸿祎看来,全红婵的夺冠并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特别提到了"一万小时理论":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
全红婵之所以能在奥运赛场上脱颖而出,正是得益于她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天才的成功往往需要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恰逢其时,二是刻苦训练。
而在周鸿祎自己的创业历程中,也证明了他的心得体会并非嘴上说说。
2023年,周鸿祎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对于这位互联网大佬来说,重返校园深造,可以说是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充电",也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在周鸿祎的规划中,360一定要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网络安全公司,为全世界的用户提供最安全、最智能的产品和服务。
他曾说,360的使命是"让世界更安全"。
如今,周鸿祎的身份除了企业家,还有一个——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他在采访中所说,"创新和责任是互联网企业永恒的主题",这也将是周鸿祎不变的追求和坚持。
屏幕前的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 【平安江苏】——《家长反映儿童手表问答诋毁中国人,360独家回应!》 [2] 【九派新闻】——《周鸿祎谈全红婵夺冠:不要觉得优秀的人都是天才,找准方向努力一万个小时你也能成为天才》 [3] 【商业人物】——《周鸿祎,突然辞职!》 [4]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周鸿祎再就360儿童手表问题道歉 “用户一发现问题我们立即就把该停止的服务停掉了”》 [5] 【周鸿祎】——《周鸿祎:产品经理要学会做“头脑体操”》 [6] 【北京青年周刊】——《周鸿祎写了一套“产品经理进阶指南”,需求者自取!》 [7] 【和讯网】——《周鸿祎谈自我定位:我首先是个产品经理,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不是生意人》 [8] 【新浪财经】——《周鸿祎再回应儿童手表事件》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 秋天,请逼自己瘦下来,只需这样做! CBA第1阶段排名如何?最稳定不是北京队,郭艾伦与72岁女粉碰面
- 国货童装幼岚走向线下,开始做“一家人”的生意 如何赋能传统酒商提高坪效?1919推出全新“6S超级门店”
- 鲜虾饼美味可口,怎么做?| 美食烹饪技巧分享 多地频现野猪致害 如何科学防控?
- 空对空战斗还会发生吗?现代空对空战争是如何进行的? 情绪不稳定时,做这1个动作,能快速有效恢复平静
-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如何提升团队协作力?职场新人速看
- 月入20万的服装店老板,都是这样进货的!! 女装大佬亏在“播”上,基金经理梁丰入主后提拔亲信
- 妈妈纸盒做坦克儿子骄傲开回家 金晟富:10.31黄金震荡上行趋势不改!晚间初请来袭如何布局
- 西外学生:图书馆门前的梨子能吃吗?回复亮了…… 高教社疑已取消教材内46个收费点,专家称图书防盗版方式需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