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哀嚎:中国再也不会惯着!西方粮商的好日子到头了|大豆|玉米|农产品 中国外贸的两个“首次”释放哪些信号
美媒哀嚎:中国再也不会惯着!西方粮商的好日子到头了|大豆|玉米|农产品 中国外贸的两个“首次”释放哪些信号,
美媒哀嚎:中国再也不会惯着!西方粮商的好日子到头了|大豆|玉米|农产品
对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民生。如果不能把饭碗放在自己的手里,那么随时可能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掣肘,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国际粮食被以西方为主体的国际粮商所掌控,他们凭借垄断地位随意操作全球粮食价格,并且由此干扰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些粮商曾经过过一段相当滋润的日子,但现在他们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因为中国再也不会惯着他们。
前不久,彭博社发布了一篇文章称“因中国对粮食需求的减少,以至于美国玉米和法国大麦的对华出口额,急剧下降。西方粮商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因为全球最大的粮食买家——中国,突然之间就不买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之一,中国在粮食安全上进行的战略转变,一度引起了国际各大媒体的关注和广泛讨论。
但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这一天我们等得实在太久了。
时间还要回到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当时我国为了发展经济,也想乘上全球化的东风,不得已跳入了西方国家的陷阱。
中国想要加入世贸组织,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从西方进口大豆这类农产品的种子。
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并不是特别高。而且大豆也不是人们的主食,大部分时候都用来榨油或者喂牲口。
经过一番价格对比,国际粮商向我国提供的大豆价格并不贵,甚至还略低于国内价格。
西方粮商怎么可能会这么好心?
但不同意这个条件,我国就无法加入世贸组织,也就会错失发展的先机。
因此哪怕知道这是一个坑,但还是要毫不犹豫跳进去。
果不其然,在我国与西方粮商合作之后,他们很快凭借低廉的价格和高效的供应链,抢占了中国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让国人开始习惯从西方粮商的手中购买种子。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也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态势。
那段时间,西方粮商的日子过得可真是顺风顺水。
在西方政府的扶持之下,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这四大国际粮商几乎垄断了从种子到分销的各个环节。
他们抓准时机,通过炒作供需关系,实现了对大豆期货价格的操作。
而我们只能看着卑劣的他们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在大豆供应上形成了严重的进口依赖。
正是因为抓住了中国的软肋,这些西方粮商们才敢在中国市场如此肆意妄为。
在西方粮商彻底暴露他们的真面目以后,我们才明白他们之前所挖下来的陷阱究竟意欲何为。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政府和民众就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毕竟还有历史的前车之鉴在那里摆着,如果我们不能将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是过度依赖于外部市场,很有可能会危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甚至导致中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博弈中受制于人。
为了避免成为其他国家的傀儡,也为了避免在国际博弈中受到掣肘,我国开始不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通过调整相关的粮食战略,从而渐渐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我国的玉米进口量累计为万吨,同比下降了。
特别是今年的前4个月,月度进口量环比持续大幅下降,从2月到4月的环比下降率分别为。、和31%。
根据目前进口玉米到港长期来进行计算,第4季度的进口量将继续保持低位,全年进口量预计将跌破1,600万吨,几乎处于腰斩的程度。
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所以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之一。一旦中国不再从国外进口粮食,那么这四大粮商也就失去了一个占据大半市场的大客户,他们无可奈何,当然只能不断哀嚎。
其实这条路走的并不顺利,因为在中国有所行动的时候,西方粮商为了维护他们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采取了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对中国施加压力,干扰中国粮食进口与储备,试图阻挠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推进。
而中国能够坚定的走下去,是因为我们也有一定的实力,能够和这些西方粮商硬碰硬。
其实中国目前的粮食自给率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我们必须从国外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粮食储备。
以前西方粮商会如此嚣张,就是因为他们看准了中国的内供缺口。
其实这事还要感谢美国的西方霸权,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俄罗斯最近正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于是中俄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多项粮食贸易协议。
这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摆脱了西方粮商对中国的控制,也是在俄罗斯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俄罗斯农业部下属部门进行了统计,今年前8个月,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农产品数量高达550多万吨,同比增长倍,出口额几乎翻了一番。
而现在中国已经是俄罗斯粮食的主要出口国家。
除了粮食以外,中国还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的鱼类和海鲜。当时日本敢不顾中国的反对排放核污水入海,就是因为吃准了中国的市场需求。
中国在这方面存在市场缺口,俄罗斯被孤立后需要出口渠道,对中俄双方来说,此时的合作可谓是双方的及时雨。
不过中国能够在这个时候调整粮食安全战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国有储粮的硬实力。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为亿吨,人均占有量接近半吨,远超国际400公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
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预计,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突破7亿吨,比去年增长800多万吨。
不是我国还拥有健全的粮食储备系统,全球69%的玉米、60%的大米和50%的小麦都被中国所储备。
虽然我们是今年才开始真正迈开步子调整粮食战略,实际上中国为这一天已经筹备了20多年,我们有足够的底气来应对突发情况。
之前一直没有行动,只是我们在等一个恰如其分的时机,而现在,显然我们已经等到了。
参考资料:
[1]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俄农业出口公司: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逾万吨大麦》2024-09-24
[2] 新京报《假如我们有7亿吨粮食,够14亿中国人吃一年吗?》2024-04-24
[3] 农民日报《我国玉米进口大幅下降 国际市场传导影响趋弱》2024-10-05
[4] 参考消息《俄媒:中国市场为俄农产品提供广阔机遇》2023-10-22
中国外贸的两个“首次”释放哪些信号
“中国出口额实现三个季度连增”“多项数据创下新高”“市场对中国经济信心增强”……在中国外贸最新“成绩单”近日公布后,各大外媒纷纷给出评价。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增长6.2%,进口增长4.1%。国际舆论指出,在世界经济仍在恢复、全球贸易保护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实现超预期稳定增长,实属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成绩单”中出现了两个“首次”:一个是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额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去年同期为30.8万亿元;另一个是各个季度的进出口都超过10万亿元,并且呈逐季递增的态势,这在历史同期也是首次。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前三个季度进出口额分别为9.72万亿元、10.29万亿元、10.79万亿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对《国际锐评》表示,国际贸易在不同季节通常会有所波动,尤其是在大型节假日期间,这两个“首次”充分体现出中国外贸发展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这样的成绩从何而来?从内部看,得益于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技术的快速进步,中国产品具有强大竞争力,为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此外,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市场广阔、韧性强、潜力大,加上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接续发力,中国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累积增多。
从外部看,近期外需回暖为中国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连日来,世贸组织报告上调了对全年货物贸易量增速的预测,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机构认为全球经济正在企稳。在此背景下,前三季度,中国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4.2%,对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2.3%、13.7%。
中国外贸的两个“首次”不仅显示出自身“量稳质升”,也给世界输送了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中国产品。全球最大的生产储卸油平台、扫洗拖一体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可以调制十余种口味的全自动咖啡机……随着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系列中国“智”造备受各国青睐。前三季度,中国高端装备出口同比增长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2%、22.5%、15.5%。
中国车企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锐评》,前三季度,集团乘用车出口销量为294381辆,同比增长102.3%,“我们通过科技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良好的产品口碑、品牌知名度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海外市场。”当前,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的出口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扩大进口,同世界分享大市场与新机遇。前三季度中国进口规模逐季走高,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增长。这期间,中国政府积极与各方商签贸易协定、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市场,引入优质产品。从马来西亚鲜食榴莲、文莱水产品、越南椰子等特色农产品,到中东原油、中亚天然气、南美金属矿砂等大宗商品,中国不断扩大外贸朋友圈,也让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同时,更多外资企业得以在中国落户深耕,收获机遇与红利。
外贸是透视一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中国外贸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近日,美国高盛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表示,基于中国近期推出的经济和市场提振措施,上调了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当前,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影响仍在持续。不过,支撑中国外贸的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增多。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很快,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老朋友。在各方看来,中国依然是外国投资者无法割舍的市场,是全球贸易复苏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