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 浙江义乌“小商品大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三 监管服务双驱动—— 浙江义乌“小商品大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 浙江义乌“小商品大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三 监管服务双驱动—— 浙江义乌“小商品大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 浙江义乌“小商品大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三
转自: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一面巨大的宣传展示墙,详细介绍“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信用监管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商户的商铺门口,贴有一个亮标的标志,经营的商户自愿亮出在销商品所执行的标准或商品的主要技术指标;登录专门开发的标准数字化平台“拨浪鼓”微信小程序,在线“亮标”商品多达10万款……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有关标准与质量的宣传随处可见,使得整个市场充满了标准与质量的元素。
“你现在看到我们市场里到处都是标准的信息,得益于我们开展的‘标准进市场’工作。”义乌市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周江解释道。
什么是“标准进市场”?简言之,就是通过标准来促进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管理和小商品质量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品质化,其工作内容可简单地概括为8个字:亮标、对标、提标、宣标。亮标,就是市场经营户自我声明。对标,就是在亮标基础上进行比对。提标,就是制定小商品标准。宣标,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标准,提高采购商、商户标准化的意识。“我们通过‘亮标、对标、提标、宣标’,让广大市场经营户‘知标、懂标、用标’。”周江说。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作为一座以小商品闻名于世的城市,“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深知高标准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全国率先启动“标准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标准化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打造县域标准化改革创新的义乌样板,还将创办于1995年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义乌小商品(标准)博览会,成为首个植入标准化元素的国际展览会。此外,义乌还专门出台《义乌市“小商品标准”品牌建设工作方案》,着力将义乌小商品贸易优势转化成小商品标准的制度型优势,并通过小商品标准制度型开放,打造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生态圈。
“‘小商品标准’品牌是以标准为核心,综合体现义乌市场和小商品形象的公共品牌。”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楼小东告诉记者,义乌市建设“标准城市”,开展“小商品标准”品牌建设是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标准制定”。开展“小商品标准”品牌建设是义乌市探索标准制度型开放的创新实践。但更重要的是,义乌市场有优势,市场发展有需求。一方面,义乌市场的小商品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还是在出口总量上,在全球都具有显著优势,具备开展小商品标准国际化的良好基础,为打造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生态圈提供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义乌市场小商品种类繁多,现有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能有效覆盖,小商品标准能有效填补空白,实现内外贸产品标准统一,促进小商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义乌市场外贸依存度较高,小商品标准的国际化,将有力促进小商品国际贸易。
7月24日,义乌小商品标准创新联合会正式发布《塑料衣架》中英文版小商品标准。该团体标准是该联合会成立以来发布的首个中英文版小商品标准,填补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空白,为塑料衣架生产、贸易提供了标准依据。
成立于2023年的义乌小商品标准创新联合会,是由政府引导、外商参与、产学研联动的小商品标准创新平台,致力于开展“小商品标准”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小商品标准体系,推动小商品质量提升,促进小商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除了搭建标准化创新工作平台,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外,义乌市还不断推动构建小商品标准体系,推进小商品质量提升;推进小商品标准国际化,促进小商品贸易便利化;加强“小商品标准”品牌培育,打造国内一流区域标准品牌。截至目前,义乌市已累计发布小商品相关团体标准116项、英文版标准23项,目前正在研制标准27项、英文版标准20项。
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小商品闯出大市场。让“鸡毛飞上天”的义乌,一次次“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渐至小商品无所不有。义乌人感慨:义乌发展看似“莫名”,其实有“其妙”——“妙”在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打“市场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市场和政府各就其位、各展其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
新时代新征程,义乌正在书写“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再造新的辉煌”时代新篇。
《中国质量报》
监管服务双驱动—— 浙江义乌“小商品大市场”质量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转自: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法国红酒、德国刀具、阿根廷牛排;意大利国家馆、俄罗斯国家馆、巴基斯坦国家馆……走进浙江省义乌市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的进口商品城,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琳琅满目,让人对“世界的义乌”和义乌“买全球、卖全球”有了最为直观的认知。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创造了从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奇迹。近年来,义乌持续优化进口贸易环境,进口规模迅猛扩大。2022年,义乌进口商品总值达471.6亿元,同比增长93.5%。现在,义乌市场在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上显示出包容开放的新姿态和蓬勃发展的新活力。
“我们很清楚,传统进口贸易不断受到新经济新业态的冲击,进口商品监管模式亟待升级。今年初,义乌在‘长效长治为理念、信用体系为依托、智慧监管为手段、社会共治为方向’的基础上,以规则创新、技术创新助推治理创新,升级拓展‘3563’监管+服务模式,旨在通过监管体系赋能和服务场景迭代,深化进口商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责任可究’的治理内涵,实现进口商品市场提质增效。”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楼小东说。
创新为擎,数智为舵。义乌升级进口商品“3563”监管+服务模式中,“3”是指聚势三大核心,驱动全方位立体治理,即以数智化为核心扩容“电子身份证”识别管理、以标准化为核心制定索证索票电子备案统一标准、以精细化为核心规范进口商品中文标签管理;“5”是指拓展五大维度,贯通全流程闭环监管,即构筑进口商品电子监管平台、落地进口商品零售追溯系统、引入进口商品质量指数模型、创建重点进口产(商)品数据库、健全临保商品标准化管理体系;“6”是指依托六大载体,布局全场景贴心服务,即集成优化升级准入环境、服务加码规范新兴主体、细分赛道培育经济业态、信用助推提质放心消费、联动孵化布局六代市场、平台扩能助力“数智共富”;“3”是指锚定三大目标,打造全领域放心市场,即“品牌+质量”引领助力品质无忧、“党建+基层”治理助力维权无忧、“信用+分类”监管助力发展无忧。
在一家售卖西班牙火腿的商户店铺,记者用手机扫了一下商户提供的二维码,立即显示出店铺所售产品的生产批次、保质期、食品配方等信息,以及食品从进口到流通各环节的信息。原来,依托“浙食链”GM2D二维码,义乌国际商贸城以订单为标的编制订单码,高度集成进口食品的产品批次信息、供采商信息、检验检疫信息、物流配送信息等内容,通过与产品外包装上的GM2D箱码进行“码码关联”,实现对每一箱食品从进口端到零售端的精细化管理。截至目前,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共有食品经营主体52家,其中已有80%以上的经营主体开通“浙食链”二维码应用。不仅如此,义乌市还在进口食品流通领域开展二维码集成改革,引入“GM2D在线”消费结算场景及配套的GM2D二维码扫码解析插件,将一维条码结算、二维码溯源整合打通,帮助进口食品零售企业实现“一码结算”。
此外,义乌市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导,联合义乌国际商贸城并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率先把进口商品纳入质量指数模型,完成进口商品质量指数编制发布,对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7大类近10万种进口商品进行风险分级管控;将原有的食品临保监管制度推广到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其他限期使用的产品,实现161家进口商品经营主体临保监管制度全覆盖……一系列监管举措形成全流程闭环监管,全力保证市场的产品质量安全。
做好监管的同时,义乌市还不断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义乌市市场监管局专门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设立中国小商品城分局,分局则在商贸城的每个区针对其产品聚集特点配备工作人员,“零距离”提供“心贴心”服务。
义乌市全面落实证照分离制度、多证合一制度、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制度、电子签章制度,整合进口食品经营者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变更事项,按照“一次申请、一窗办理、信息共享、内部流转、分类审批”模式集成办理,办事平均耗时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0.5个工作日,实现证照变更“一次办好”。同时,义乌市实行外资登记信用承诺制,大幅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度;借助义乌“海外服务驿站”,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跨境商事登记再升级。
“进口商品城引领着义乌市场的改革创新,我们通过对接中国小商品城Chinagoods和义乌购这两大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以‘虚实合一’登记方式为载体,融合‘实体市场+数字市场’的发展路径,为商贸城1000多家经营主体提供市场准入便利,降低制度性经营成本,助力以全球数贸中心为核心的义乌第6代市场建设。”义乌市市场监管局中国小商品城分局局长王松兵说。
监管保安全,服务促发展。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监管,通过监管与服务双驱动,义乌的“小商品”闯出“大市场”。今年,进口商品城新增经营主体18家。2014年11月,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驶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2024年,“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行10周年,迄今已累计开行超7400列。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