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给报社投稿,一篇50元的那种 自驾34个城市,住27元海景房,他找到月花三千最适合“躺平”地
谁还在给报社投稿,一篇50元的那种 自驾34个城市,住27元海景房,他找到月花三千最适合“躺平”地,
谁还在给报社投稿,一篇50元的那种
初代文青的文学梦,藏在报纸副刊里
网络时代,报刊杂志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似乎对应着一种20年前的古早生活:下班后买份1元钱的报纸,就足以安稳地消磨一个夜晚。
昔日的纸媒读者们,最不会错过的就是报纸的“副刊”。那个版面有文艺作品和连载小说,也有普通人讲述的家长里短和人生感悟,透过大大小小的方格子,就能窥见无数种生活。
各类新闻往往大同小异,唯独副刊凝聚着一家报社的灵魂。在上世纪末“报业转型”的风口下,副刊也成为编辑与读者交流的窗口。
本文作者阿泉的文学之路也是这样开始的。作为本世纪初的大学生,他见证了那个副刊写作的黄金年代,也发表过不少散文、随笔。他因忙碌中断投稿多年,今年失业闲在家里,又重新捡起了写作爱好。
想不到一晃二十年过去,给副刊投稿的人都还保持着当年的志趣。纵使时过境迁,报刊阅读已不再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副刊文章所承载的表达语境,也依然寄托了无比珍贵的东西。
那是属于一代人的文字理想与热爱,是互联网的浪潮下,永远无法消磨的青春刻痕。
一
依旧是熟悉的感觉
中秋国庆的稿子本周序投,下周主投,同时进行的还有金秋丰收稿!投稿切莫认准一篇投,要复调滚动投稿!加油加油!秋日金黄!
九月初,群主老白在征稿群内提醒大家。我们这个“全国作者群6”有288人,算上其他五个群,加起来有至少2000人,都是给群主发了10元红包才加进来的。
群主老白是一位在报刊杂志上深耕多年且著作颇丰的写作者,百度他的名字,浏览页面好几十页,都是他发表的文章,散文、随笔居多,还有诗歌和小小说。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他非但兴趣不减,还自己牵头搞了通讯群,每天及时发送群友的见报信息,同步分享一些投稿渠道。
我今年失业以来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准备重新开始写些文章,赚点稿费,于是就在网上搜到了老白的公众号,每日持续更新。页面上报刊信息要素齐备,还附有副刊电子版或截图,这样就很方便了解相应的用稿要求。我扫了文章底部的二维码,加了群主微信,找到了“组织”。
仔细阅读公众号搜集的全国各地报纸副刊,我发现如今还是千字文为主,栏目风格、行文内容和多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少变化。我把电脑里的存货翻了出来,花了一个星期,重新做了修改,又新写了几篇,准备开始投稿。
副刊投稿要先看版面,版面名字通常定义了内容,比如:“市井百态”,会发一些家长里短的段子故事;“人生百味”,需求是有年代感的回忆类文章;“亲情剧场”适合家庭亲情文,“夕阳红”就只收老年稿……投稿人捕捉版面用稿风格,对应着篇幅、体裁、地域等相应信息,再筛选自己的稿子,进行针对性地投稿。
报纸副刊的常见排版
老白的公众号也作了一些提示,比如标题要素要齐备:体裁+文章题目+字数+作者,让编辑收到邮件后,看一眼就能了解投稿文章的基本信息。如果投稿省内报刊,可以在作者姓名前标上省份,据说在文稿质量相当的情况下,省内媒体从情感上会倾向老乡。当然,这是一种未经验证的说法。
为了加大报纸的上稿率,一稿多投是大多数作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现在有的邮箱有了“群发单显”功能,但不改邮件标题,很容易看出来是群发。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逐封投递,“专稿专发”,对应着不同报纸的版面内容,甄选不同文章。
复制、粘贴,在标题上标注所投报刊以及副刊栏目名称,三百封邮件花了我大半天时间,邮箱内也同步收到了一堆自动回复邮件:
您发给我们的信件已经收到。
此为最为常见的回复。
为保证稿费顺利发出,投稿时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开户行(支行)具体名称。
现在稿费发放多是银行卡直接转账了,以前都是绿色邮政稿费单,稿费随样报通过信函寄来,需要带上身份证去邮政所柜台领取。
一些报社还在以传统的形式发放稿费
我们不欢迎一稿多投、旧稿新投、改稿重投等行为,如果文章已经在其他媒体刊发过,我们就不再发表了。
这个是代表“行业协会”郑重抗议。我要是编辑,我也痛恨一稿多投。撞稿尤其是同期撞稿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故,如果在同城,那更别说了。但就作者而言,投出去的稿子大多杳无音信,一稿多投是尽可能提高命中率。
对于盗版文贼,一旦发现盗稿,终身拉黑,并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们尊重认真写稿的每一位作者,也请你们尊重我们的劳动,谢谢你们的关注。
这一封明显带有情绪了,看来编辑深受其害。
在文友圈,有一个署名为“杜学峰”的作者, 被称为“天下第一文贼”。他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的抄袭文章不下五百篇,绝大多数全文抄袭,有些却赫然登在了几家知名大报上。
早在2006年,就有文友在“西祠胡同”上指出他抄袭的事实了,但此贼却毫不收敛,直到去年,《淮南日报》“五彩地”副刊刊发了一篇署名为“杜学峰”的《人间五谷》文章,又被指认为抄袭。
随后《淮南日报》发表声明,表示拉黑“杜学峰”并永久封杀此人稿件,同时公布了他的通联地址、银行卡号等信息,全行业公开处刑,也小范围引发了一场对副刊投稿环境的反思。
报纸作为印刷发行资料,一般会在图书馆内留档 / 图虫创意
书评稿件暂停发放稿费。如有稿费要求的请标明。
嗯?
目前,我社暂没有稿费,不寄送报纸,介意的勿投,投出可进行撤回。如若投来的稿件,我们则视为作者同意无稿费、不寄报纸的刊发稿。
嗯??
感谢投稿。因稿件繁多,且目前因为经费困难,我们无法保证稿费能否发放、何时发放。如您不能接受无稿费,请您勿再投来。若能接受也请在稿件前面回复一下表明态度,否则不做处理。
怎么回事???副刊不讲武德了,光明正大地。
感谢您对本报的支持。因本报经费紧张,对采用的稿件不予发放稿费,请见凉。
没看错,就是这个“凉”,看了心里哇凉哇凉。
不得不说,现在的投稿环境真的变了。
二
文学爱好者的一扇窗
以前投稿时,最最热切盼望的邮件回复是两个字:留用。
2002年,我的第一篇稿发表在了《江南时报》上,是篇七八百字的情感文。秋天的晚上,九点多收到的邮件,内容就是简单两个字:留用。编辑署名俞凡。
我对这个名字印象很深。当时“西祠胡同”论坛有个板块,叫“撰稿人之家”,汇集了很多编辑,他们把用稿要求和样文发在征稿帖子内,投稿有问题都会及时回复。俞凡就在这个板块内,大家亲切地称呼他“凡子”。
那个年代,隔着不算发达的网线,作者和编辑之间的互动倒是不少。
2003年春天的某一天,我在老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常州晚报》的编辑江婉平打来的。电话大致意思是,我发来的几篇文章她很喜欢,再问我近况,鼓励我多投稿。
有此经历的不止我一个。有位文友当年在工地上打工,爱好写作,江婉平为了联系他,按照投稿地址找到他以前工作单位,辗转要到他电话,向他约稿,后来还介绍他去《上海星期三》去做编辑,人生轨迹从此有了很大不同。
编辑需要作者的稿子,作者若是得到编辑的赏识,也如千里马遇见伯乐。
昔日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社区之一,如今也无法打开了
彼时有个论坛叫“中国文友网”,投稿人在一起分享投稿经验,交换投稿资源,交流写作心得。记得其中有个“报喜”板块,谁的作品见了报,报刊当地的文友就会热心地公布出来。
2004年的某一天,一个女孩从论坛上加了我的QQ,交流写稿经验。她在老家陕西商州一家小超市打工,家里催着嫁人,她不甘心,心里有着文学梦。后来她在网上认识一个人,让她到南京卖衣服,我劝她慎重,她还是来了,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还是不如意。我们约着见了一面,吃了一顿麻辣烫。她有点心灰意冷,说去深圳同学那边转下,就回老家去了,走之前还留了两本书给我。
2010年我在一家公司的企划部上班,想学习一线城市的媒体广告,申请征订了一批报纸。某一天看《深圳特区报》,报纸有一栏“深圳作家巡礼”,当期采访诗人吕布布,一看到照片,我就认出是当年那个女孩,立刻登上QQ联系。原来女孩在离开深圳前,看到一个布告栏上贴着“招聘文员”,结果就留了下来,后面开始写诗,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
如今,这个论坛已经销声匿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令人失望地是没有找到任何痕迹,好像它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现在城市里的报刊亭都倒闭了,能见到报纸的只有机关单位和图书馆,只剩下副刊上的作品,记住了彼时人们的创作热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报业转型,诞生了一批服务市民的都市报和各种文化杂志。很多城市里往往有五六家报社共存。我所在的城市南京,竞争更加激烈。1999年南京爆发报业大战,十几家报纸大打价格战,一元钱就可以买到五份不同的报纸。
曾经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如今都消失了 / Wikimedia Commons
这场全面市场化的竞争里,报纸副刊也改变了创作风向,内容更追求贴近生活和趣味性。这样去文学化地改变,也让更多人的文章得到了发表机会。
有一段时间,“人间笔记”类的文章特别火,主要是社会小故事,讲述人间世相;后来“情感倾述”又一度占据周末主版面,常常是四五千字的个人情感口述。跟着各类专栏兴起,用现在的话说,是“垂直度”较高的写作,拥有某一类特长的作者可以在报纸上定期写文章。
有作者回忆说,他当时接了三个专栏,一个月出十二篇文章,可以有二千多块钱,能和上班工资持平。名家的专栏更是千字四、五百,甚至上千元。
作家连岳就是如此。他曾经是一名记者,先后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对情感问题的讨论深受大众欢迎,他的《我爱问连岳》系列已经接连出到了第九本书。后来他把在传统媒体写专栏获得的影响力,成功地转化为新媒体流量,到现在公号依然很火。
对于普通作者来讲,现在副刊内容和二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甚至可以说“缺少变化”。
春节发过年的稿子,清明节发怀念亲人的稿子,中秋节发阖家团圆的稿子……一年之中需求最大的就是这些时令稿。除此之外,亲情稿、感悟稿、书评稿和美食稿也是很吃香的文章类型。
在专业投稿人眼里,副刊稿件俨然成为一种产品,根据不同报纸的需求,批量生产。
三
谁还在给副刊投稿
说到稿费,和多年前相比确实涨了,但对应着彼时的物价,实在难以让人心生欢喜。
二十年前,地市级报纸的稿费千字三十,省一级的千字一百。发稿周期二三个月,碰到过最慢的,要隔一年时间才见到。那时候稿费高的是《知音》《家庭》类的纪实稿,最高一个字一块钱。如果稿件获奖,不仅可以得到上至几万的奖励,还有出国旅游的机会。
现在还能发出来稿费的,一般也就是千字五六十,好点的千字一百到二百,也就《光明日报》这种全国性的报纸,可到千字三百。这样算来,就算每月能发百篇的天花板选手,纯写稿收入也很难过万,不要说每月只有二三篇见报的普通选手。
报社发不出稿费,也有自己的苦衷。这几年,“纸媒已死”的论调已经不算新鲜,不仅订报量锐减,最挣钱的广告位也都卖不出去了,报社的编辑和记者自己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接受“降薪”。
流入废品回收站,是报刊杂志的另一种归宿 / 图虫创意
我刚投稿那会儿,副刊不失为文青向往之地,能在副刊上发表文章,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而在更久远的八九十年代,一篇文章见报往往就能够改变命运,或能转岗宣传部门,或能上调文化单位。
我认识的一位文友老徐,90年代的大学生,省报、市报、广播、电台都有作品发表,因而毕业被优先分进了市物资局,一路当上了政工科的科长。
后来世纪之交,体制内流行下海创业,他很有远见地辞职去广东做了营销工作……现在,他是一个水果摊老板,又重新写作了。
问了他今年的创作情况,一个月大概能写二十多篇千字文,两篇四千字散文,偶尔也有万字短篇小说。到今年九月中旬,全年一共对外发稿132篇。
这个发稿量,大概能做到两天一篇,但是约有一半没有稿酬。目前总计只收到了2000元左右稿费,最高180元一篇,最低30元。
对他来说,写作更多还是个人兴趣。很多和他同龄的中老年人,还残存着文学理想,投稿更多是为了发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加入作协是很多人的梦想,在纸媒发表作品则是“敲门砖”之一 / Wikimedia Commons
但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投稿收益还是重要的,他们大多抱着副业变现的想法入局。
群里的小陈是个90后女孩,她说自己之所以还给副刊投稿,“爱好是一部分原因,发表有成就感,但是确实对稿费更感兴趣”。写网文需要脑洞,需要编排剧情,她自己不擅长,平时还要兼顾家庭,没有精力写长文,写副刊倒是容易上手。
她曾试图在豆瓣上找寻一些征稿信息和用稿通道,结果寥落得很,有限的征稿消息后面一大串“豆”,却鲜有回复。早几年前公众号红火的时候,有不少高价征稿,现在也非常少了。
更现实的情况是,就算千字五六十这样低的稿费也赚不到了。我在招聘网站浏览过很多“兼职撰稿人”岗位,这些背后除了自媒体,更多的是中介机构。
他们在网上接派客户订单,再分包给“自由撰稿人”,给到的价格也就千字十块到二十块,有的甚至更低。写稿人纯粹成了廉价的文字工具。
今年重新投稿后,我每天隔段时间都会刷新下邮箱,可是一直没有回复,好不容易来了新邮件,一看是每月固定发送的信用卡账单。
八月初的一天早上,突然收了一条短信,是某家报社发过来的:发稿需要作者简介和照片。问怎么发,回复是“直接发过来”,好吧,还得开通下彩信功能。
之后一个周三下午,终于收到了报社编辑的好友申请,通过后,对方发了报纸电子版给我,里面有一篇我的文章。
不管怎样,总算重新上稿了。
投稿之后,我发现被系统退回的邮件不在少数,大多是因为“收件人的邮箱容量已满,无法接收邮件”,但在自动回复函里,也见过编辑这样无奈回复:
亲爱的朋友您好!您发给我的信件已经收到。本信箱每日收信数百封,而本版半月才有一期,每期不过五六文,故采用率比较低。这是客观情况,编者无可奈何。所以请朋友们务必谅解为盼。稿件三个月没有回音,可径投他处。
我问了下媒体的朋友,一位晚报编辑说他们也需要外稿,但有好多稿件都是群发撞大运,根本不符合他们的用稿要求,总的说来,优质稿件还是比较少。
尽管如此,看稿仍依然是一个繁重的工作,邮箱必须每天处理,不然不堪重负。而副刊在报社内部属于不创收的部门,现在纸媒没落,副刊编辑综合收入大打折扣,每日编稿都是“为爱发光”。
投稿邮箱里,一家报社向读者“告别”
我所认识的一些文友,多年来一直习惯给各类副刊写“怡情”千字文,现在都已是中老年。多年来,他们对传统的表达语境早已形成依赖,而报刊这类有时代感的宣传载体,给了这些传统撰稿人最后的发表舞台。
这部分人,或本职悠闲,或荣休在家,生活里不乏闲情逸致。还有一些体制内“以文换岗”图升迁的,想进作协一类组织做“投名状”的,也都还在积极投稿。对于这群中老年文学爱好者来说,可能只有“见报”才是“真正的发表”。
而今,短视频和网文成为大众主流的消遣娱乐,这与传统纸媒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新的媒介形式给了很多年轻文字工作者内容变现的通道,但这些以流量为原则创作的文章,与副刊的个人化写作还是不太一样。
老白在自己的公众号分享了多年前一次投稿经历。
有一家发行量不大的刊物,通常会把稿费夹在书页里一起寄给作者。虽然只有十元,收到时却有一种从书里突然掉落出来的惊喜。仿佛一只小鸟,腾地扑到了你的眼前,虽然单薄、瘦弱,但你能听见心跳。
它是你小小的孩子。你秘密地领养,把它郑重地收起来,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最清楚。
*应文中采访人要求,多用化名
作者阿泉| 内容编辑百忧解| 微信编辑欧晓玲
每周一三五 更新
投稿给“看客”栏目,可致信:
insight163@vip.163.com
投稿要求详见【】
你可能还喜欢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自驾34个城市,住27元海景房,他找到月花三千最适合“躺平”地
95后小贾,将自己定位为“躺平规划师”,一年以来,他帮900多个人规划了怎么才能“躺平”。大多数的方案是这样的:储蓄一定金额的钱,然后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十八线小县城,住一段时间。
“躺平”是个很主观的事,每个人对它的定义不同。为了在个人需求跟旅居环境中间找个平衡,找到高性价比的选项,今年6月到9月,他开车自驾34个城市,体验当地的租房价格、生活基础设施、交通情况。他统计过,每个月花费控制在3000元左右,又适宜“躺平”的城市,有139个。
在广东阳江,他住过一天只要26块6毛8的海景房,是个有两张床的酒店式单间,推开窗外面就是海。他还到过山东乳山、海南海花岛,在这些地方,600块钱一个月能租到邻海的单间。一路上,他也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住在房车里的人,也有聚居在湖州数字游民公社里的程序员、线上工作者。
之所以做“躺平规划师”,是因为他自己也没搞清楚“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学历不高,做过非常多份工作,这些经历重复、疲惫,充斥着人际关系的磨损。辞职之前的一年,他换了四份工作。对他来说,做“躺平规划师”,四处游历,制作视频内容,是他的爱好,也让他看到了视线之外的广阔世界。
现在,他会告诉每一个找他的人,人生可选择的道路有很多,很多人之所以躺不平,是因为在追求别人眼里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以下是小贾的自述。
文 | 徐晴 李清扬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泡芙
自驾34个城市
我从去年9月开始更新视频,讲哪些城市房租一个月只要600块,可以去“躺平”,讲怎么能实现FIRE,不工作也能生活。可能赶上了一个情绪点,“躺平”好像变成一个特别热的话题,以前大家就是说说,到今年,真的有人有所行动。要是全都加起来的话,找我做“躺平规划”的人有大概900多个。
为了有更多实地经验,今年六月初,我开始沿着海岸线自驾游,想寻找月花3000元、适合“躺平”的城市。
我基本上把南方的城市走了个遍——从深圳出发,最先去惠州、珠海,往南到阳江,再去湛江。接着我坐船去了海口,绕了海南岛一圈,再去了广西北海,之后是云南的丽江、大理和香格里拉。离开云南之后,我又去了四川,经过了成都、攀枝花、重庆,再继续北上去了西安、洛阳、郑州、开封。一路到山东,去了济南、威海、乳山、青岛。再南下去了杭州、绍兴、温州,经过福建的厦门、泉州之后来到南澳附近,到了潮州、揭阳和汕头。
▲ 阳江市的南海。图 / 小红书@躺平规划师
为了省下交通费用,我花三四万买了一辆带保险的五手车。比起坐高铁、飞机,自己开车是最便宜的,可以点对点,平均一次行程开两三百公里,多的时候开六七百公里,走高速都不远。最后算下来,这三十多个城市的游历,油费大概在14000元,大额餐饮大概在2000元上下,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住宿,只有4000多元。
怎么把住宿控制在这么便宜的范围内呢?我总结了一些技巧。
租房渠道上,除了贝壳、58这些租房App,微博、小红书、B站、抖音上都可以搜索“XX地出租”。还有各个城市的豆瓣租房小组、闲鱼的租房频道、高德地图、本地的租房公众号,都有租房信息。也别忘了大部分宾馆、酒店都支持月租,尤其是度假城市,一抓一大把,就是需要在美团或者高德上一个一个打电话去问。
我一般是在美团、闲鱼、贝壳、高德这4个平台去搜索比价,然后找到老板的电话,直接问:“我给你好评,你能多少钱给我住?”
最便宜的一次是在阳江,我花不到80元住了3天,每天的房费是27块6毛8。老板听说我能给他三个好评,特别开心。最贵的则是在上海,花了250元,离市区很远,快挨着苏州了。
我发现一个规律,能找到低房价的城市,基本都是城市本身自带度假属性,其次是房子的数量供大于求,这样的话,在淡、旺季就会有很大的差价,淡季时,四五十元能住很不错的房子。
这些城市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发展早晚留下的痕迹不同。比如山东乳山,多数房子老化严重,楼层矮、外墙老,建筑风格也比较有年代感。而广州惠州,在靠海的大亚湾那边建了很多二三十层的海景商品房,房子很新,视野也不错。
▲ 乳山的房子多数年代感较重。图 / 小红书@躺平规划师
我制定了一个专门的“躺平考察执行表格”,分成了14个部分,包括交通、基础建设、地理位置、气候、物价、语言特色、工资水平、城市发展、景区、人文历史、城市服务住房等方面。
在这些比较遥远、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租房子要更加谨慎。看房子,先观察小区外部,看看周围有没有在施工的工地,工地一施工就是好几年,影响睡眠。再看看周围有没有化工厂,还有基础生活设施,超市、药房、饭店的分布,交通出行方式有哪些。进小区内部,观察卫生环境,要注意,老和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的小区虽然老,却很干净,有的小区外表看起来很新,楼道里面却很杂乱。
还有几个小技巧。每年的10月份一直到过年,也就是次年2月份,是租房的淡季,趁这个时间点去租房,很容易砍价。准备去旅居的话,多关注几个当地的官方账号,比如“乳山银滩滨海新区”“乳山发布”,里面会更新最新的通知和变化。租房时,尽量选那些外面带有商业街的小区,生活便捷不少。
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躺平城市”老年人多,他们每天遛弯儿、种菜,空闲时打打麻将、唠唠嗑。我看着他们的生活,有时候想,人生的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一下?为什么不是四五十岁想安定下来的时候再去打工?现在年轻,正是很想去别处看看的年纪。
印象深刻的是在浙江湖州的安吉县,聚齐起了一个数字游民为主的“公社”,有办公场地、住宿地,一个月花440元或者1080元,可以选择住在六人间还是两人间,和一群同样远程工作的人一起生活。我会觉得,其实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不少人在探索着不上班工作的经历。
除了像我这样自驾的,还有一些人是开房车到处跑。我之前也考虑过房车,一辆房车,30万能买到,缺点在于折旧率太高,开个五年,30万就会腰斩。我见过一个房车的驻车营地,近距离观察住房车的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用水和上厕所不方便,每天都要处理排泄物,思考之后,我觉得自己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
看到这些生活方式,更加印证我的想法——世界那么大,有钱没钱,都是一样地过日子。
到底什么是“躺平”?
自驾回来之后,我开始更新视频,找我咨询“躺平”城市的人,明显变多了。
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躺平”其实是一个特别主观的事情,每个人对“躺平”的定义很不一样。
比较主流的看法,觉得“躺平”就是辞掉别人都觉得很好的工作。一个留学回来在上海大厂工作的富二代,他说他的工作内容不复杂,特别简单,就像流水线上打螺丝一样,很重复,没什么技术含量。他就特别纳闷:我出去留学了,花了那么多钱,学了一身本事,回来就干这个?他自己家里也有钱,那这样有什么意义呢?他就想辞职,但又不知道辞职能干什么,舍不得辞职,所以找我咨询。
还有人觉得“躺平”是以有能力买一套房子为时间节点,买房之后的生活都算“躺平”。有个香港的中年人,从事比较高端的工作,但是香港生存压力大,房价高,几百万都买不了40平方米的房子,工资跟房价不成正比。他经常到深圳出差、购物,周末的时候还会去龙岗区那边吃饭,因为价格便宜,服务又好。他的很多朋友在中山买房,他就想着,要不要过几年来内地生活,问我是中山好还是惠州好,他知道惠州有很便宜的海景房。
▲ 惠州的海景房。图 / 视觉中国
还有人心里的“躺平”,其实是卷起来了。有个公务员大哥,我觉得他在他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好了,年薪二三十万,车子、房子都有,结婚有小孩,特别稳定。按理说,他已经拥有很多人不曾拥有的东西了,但他依然觉得这些东西不够,他还要有更多的钱才能躺平,或者更多的“Plan B”。
我告诉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现在已经很幸福了,没有必要做无谓的探索,甚至有可能让你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差,但他还是要再做点什么,比如做个生意,赚更多的钱。对他来说,通往“躺平”的道路就是不断地卷自己,不断地赚钱,不断地获得安全感。
公务员跟大厂人,是找我的很典型的群体。公务员普遍不知道怎么能“躺平”,对“躺平”没有概念。他们工作很稳定,但稳定的对立面是,你需要一直稳定下去,一旦发生点小意外,离开这个岗位,你就没有了这份工作关联的一切,那些保障都没了,所以他需要一直做这份薪资不高但很稳定的工作。在他们的脑海里,“躺平”不包括换一份工作、辞掉工作,更不可能是从此不工作。想都不敢想的,最多就是像那位大哥一样,想再干个副业。
大厂人是另一种对“躺平”没概念。虽然大家都说大厂加班,工作很累,但很神奇,来找我的大厂人,我没感觉到他们对加班的抵触,相反,他们都是用很满意的口吻说,加班有加班费,晚上打车报销,还有免费夜宵,我甚至觉得他们加班还挺爽,因为真的能挣钱。
他们主要是焦虑未来,不知道还能不能往上走,偶尔想离职,但又不会真的离职,顶多是有很多情绪要抒发。我的判断是,他们只想得到一个答案,一个保底的选项,一个能完成的目标,就是我到底要工作到什么程度、攒多少钱,才可以放松下来。
他们特别需要这个答案,来自外界的答案。因为要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答案,有这些还不够,他们周围都是更有钱的人,那个圈层可能有一个标准是,要攒够1000万才行。那我告诉他,攒够几十万,找南方的一个城市,一个月房租600块、伙食费800块,就能生活得很好,他们就能接受,就觉得,哦,我这样就可以了。他们想知道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和标志事件,并且由我来坚定地告诉他们。
我观察,有了这个答案,大厂人还是会重复以前的生活方式,但是心态会发生改变,他们再工作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反正大不了就按照我说的这种方式生活。
我比较惊讶的是,还有十几个学生来找我咨询。有个男孩跟我说,我不想上学了,讲了学校里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还有父母吵架等原生家庭的问题。他就很苦恼,不知道怎么面对社会,不知道能干什么工作,不知道怎么去赚钱。他渴望的“躺平”有点像脱离社会,什么都不想做,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 学生渴望的“躺平”有点像脱离社会。图 / 《阳光普照》
还有的年轻人就是想gap一下,找个小城市,花比较少的钱,什么都不干,生活两个月——这种需求是比较多的。
总的来说,“躺平”关系到每个人对它的定义,也涉及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和欲望。它又受客观的现实制约,你有多少储蓄,可支配的钱有多少。要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先让客户了解自己,再理清资产,最后做选择。听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很多人是不了解自己的,对自己的财务情况也不清晰,更不知道有哪些路可以走,哪些是不同于自己正在走的路。所以,“躺平规划师”不是只教人“躺平”,它更像一个复合职业,包括信息提供、心理咨询,还有方案定制。当然,前期还得四处走访,制作视频,让大家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能提供什么。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情况,比如一个年薪百万的人问我,他有900万可支配的现金,能做哪些投资,能怎么躺平。我当时满头问号,这是我配回答的问题吗?
一天26块钱的海景房
规划“躺平”,其实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我做了一个问卷,包含29个问题,让客户来回答。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对“躺平”或FIRE城市的生活成本是否有要求?这里面也分出两个小问题,第一是租房价格。拿我自己举例,我能接受的正常房租是在1500元以内,在保障正常生活的三件套——洗衣机、空调、网络都有的情况下,越低越好。另一个小问题是对当地物价水平的要求,我自己很少吃零食,水果每个月吃几次就可以了,正常一日三餐控制在50元以内,这样加起来,每个月的花费是在3000元左右。符合这个条件的城市我统计过,有139个。
其次,对环境有哪些要求?有的人看重的是风景,有的喜欢海,有的喜欢山,山东乳山,广东惠州、阳江、湛江,广西北海、防城港,福建三明,这些地方有海景,不过越往南越潮湿。云南保山、玉溪,贵州毕节、六盘水,四川达州、攀枝花,这些地方有山景,相对来说,贵州和云南比四川的气候更宜人一些。
▲ 贵州有山景,气候也更宜人。图 / 《路边野餐》
对亲密关系看不看重、有没有思乡情节,这个问题也包含在内,它关系到选择的城市离自己老家最远能有多远。要是忍受不了孤独,去离家上千公里的地方,回家一趟太麻烦。要是东北人来咨询,我会推荐营口、葫芦岛、阜新、乳山。乳山就不说了,阜新有露天矿国家公园,风景很好。营口、阜新、葫芦岛的位置都比较灵活,离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近,高铁方便,可进可退。
还有一个问题,我单独提出来,就是话题性高不高。不像我先入为主的那种,以为大家“躺平”就要躺一辈子,大部分人可能就是过去一个月、两个月,他们很在意这两个月的体验能不能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点赞,发个朋友圈被大家看到,让大家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
目前比较有话题性的地方有鹤岗,阜新,鹤壁,乳山。但我不太推荐鹤岗,那边实在太远了,过去要转很多次车,冬天非常冷,风景也就那样,早些年它没有竞品,现在能选择的地方太多,显得比较鸡肋。
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用这么多问题来分析需求呢?如果对自身需求不明确,选择城市的时候只会人云亦云??,别人说好,自己跟着去了,到时候吃喝、租房都得花钱,过了一个月,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城市,还没有朋友,代价太大。
我总结了一下,南方的“躺平城市之王”是广东阳江,北方的是山东乳山。
阳江海陵岛是我住过性价比和整体感觉最好的房子。我大概六月初到那里,入住时的价格是26块6毛8一天。要是按月算,每月600块左右。订完房子,心中非常忐忑,价格实在是太低了,担心被坑。但住进去之后,我的疑虑烟消云散。那是个酒店式房间,长条的大单间,有集中热水,也有空调,楼下停车免费。第二天早上睡醒,我看着蓝色大海发了会儿呆,回来躺在床上,吹着空调玩手机,看着天花板,心里想着:这样静静过完一辈子,也不是不行。
附近不是那么荒凉,走个100米有小卖部,正常价格。再往前走300米是免费的沙滩,沙子很细腻,不硌脚。晚上,有人在海边放烟花。
我发现,各个地方都喜欢用“银滩”来命名和宣传,乳山、惠州、北海、阳江,都有自己的银滩。阳江的银滩可以用大概900元每月的价格租到小区里的房子,就是周围吃饭比较贵。
乳山的银滩在乳山市长江路,那里的海岸线特别长,足足有20km,海景房沿着长江路一侧建设,那种一望无际的房子,看过去有强烈的压迫感,但是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变成了农田。
我在乳山租到了800块钱一个月的房子,是最标准的单间布局,只有床、沙发、简易衣柜、桌凳组合等等小家具。大部分便宜的房子都是这样,因为是度假城市,除了节假日,房子不好租出去,房东就不愿意在家私上大力投入。
▲ 乳山800元一个月的房子。图 / 小红书@躺平规划师
房子前面就是海,除了一片低层的小别墅之外,没有其他的遮挡物,跟阳江比,乳山的海没有那么潮湿,很舒服。
不过,没有完美的房子。阳江那边生活基础设施差一些,假如长期生活,买菜不方便,需要到两公里外的小镇上采购,本地人出行一般都是摩托车,偶尔能听到摩托车的轰鸣声。要是过来旅居,买个二手的自行车或者电动车会好一些。
乳山很多6、7层的房子没有电梯,得爬楼梯,点外卖的话,基本是没有,可以被称为外卖沙漠,不过有的饭店可以打电话去叫外卖。
乳山的银滩离市区特别远,有公交车,但是路线和车很少,出租车、网约车也少。医院或者诊所都有,但位置远。这里老年人多,晚上九点多,外面街上没有人,不存在夜生活,对于我这种一两点才睡觉的夜猫子,不好适应,大街上空空荡荡的,让人害怕。有天晚上,我下楼买东西,一个大爷竟然当着我的面随地小便,这一幕着实震惊了我。
阳江和乳山的缺点,也是大部分低房租小城市共同的缺点。我说的“躺平之王”,意思是旅居几个月,找淡季过去住,不是说旺季去,或者在那里买房。要是买房、长期生活,问题就太多了。
重新成为自己
我曾在一个学校学室内设计,2017年毕业。毕业之后,我没有像我的发小、同学那样,找个公司上班,或者考公务员,有个稳定的工作。
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做水电工程,他们对我人生的指导很少。上学的时候,我基本天天打游戏,突然毕业了,一个问题横在我面前:你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就开始胡思乱想了。
我妈老说我,想一出是一出,我觉得自己比较敏感,能感受到更多的情绪,有时候会思考一些有点哲学的问题。我就想,反正我还年轻,没人管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我给自己做了个规划,先探索3-5年,不管赚多少钱,有什么经济收益,找到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我自己创业过,在郑州的商贸市场旁边做直播,卖9.9元一包的小零食,进价7-8元,做了两个月,最终赚了不到一千元。我还做过地推,推广各种在校教育的试听课,编程的、画画的、外教的,就是坐在路边让人扫码,赚其中的差价。当时全国各地到处跑,最好的时候日收入能达到两三千,后来市场饱和了,就推不动了。
▲ 小贾做地推工作时的玩具。图 / 小红书@躺平规划师
我也做过尤克里里老师。当时赵雷刚火起来,我很向往背着吉他流浪的生活,就喜欢那种洒脱、自由,想按他歌里唱的那样,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去云南当一个流浪歌手。当时有句话特别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觉得我也是这样,对远方未知的东西有滤镜。
做老师时的工资一个月是2000多元,我攒够了5000块钱,就去云南大理、丽江玩了一圈儿。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当歌手在酒吧驻唱挺辛苦的,跟我想的那种浪漫截然不同。
这些探索和尝试就算是都失败了,2021年,我不折腾了,进入公司,朝九晚五、规规矩矩地上班。我去了北京,别人说北漂很苦,但我说我要去北漂的时候其实特别开心,我跟朋友说,我没去过首都,我就要去首都了。
在北京,我住的是一间屋子隔断出8个房间的隔断房,一个房间里边再住两三个人。这样的居住环境,房租押一付二,那时候身上只有一千元,我管朋友借的钱交房租。
▲ 小贾在北京住的隔断房。图 / 小红书@躺平规划师
工作换得也快。我做过体育产品的推广,后来一家卖水果的老板想通过短视频卖货,文案、拍摄、剪辑全是我一个人来,但是效果并不好。做到后面公司不行了,欠了我两个月的工资没发,我只好离开,又去了深圳。
整个2023年,我跳来跳去,换了4份工作,最后一份工作是在直播行业,做短视频运营,管理三四个主播,就觉得特别无聊,就是你的人生已经可以预见了,不断地去换工作,然后攒了钱之后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这样持续,我想象我未来的人生,就是不停地打工、不停地工作。
我经常要处理工作带来的很多问题。公司有很多运营,很多主播,资源分配不均,大家做同样的事情,很容易陷入纠纷。处理人际关系令我很头大,我其实很厌烦把很多心思花在这些上。
我总是不停地想,现在我做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打工的时候,我的时间不属于我,我创造的价值也不属于我。我是给老板干活,干的不是我的目标,是老板的目标。最后我到深圳康宁医院检查,确诊了轻度抑郁。
后来我反复地在想,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现在做的这个决定,我十年后会不会后悔?我觉得我对短视频还是有兴趣的,想自己做内容,我就辞职了。我想得很清楚,无非就是少了一些经济上的支持,但我又重新成为了以前的自己。
做“躺平规划师”,自驾34个城市之后,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躺平”,但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我有热情的、喜欢的,从成本和收益来看,这是不是也算是“躺平”了?
我觉得“卷”和“躺”有时候是同一件事,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之后,到底是“卷”还是“躺”,已经不重要了。很多人之所以卷不动又躺不平,是因为在追求别人眼里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 不老时代:如果你能活到150岁,需要做哪些准备? 大爷:去儿子家后才明白,省吃俭用帮攒钱买车买房,不过是场笑话
- 去河南旅游五天四夜多少钱? 河南旅游攻略分享|纯干货 越来越多人“不做地暖”,因为这6个原因,让它逐渐退出中国家庭
- 打火机品牌Zippo也来造键盘?ZP80机械键盘,售价2799元 国产信创服务器 超聚变昆仑2280成都现货18699元
- 一家四口晚餐,花了28元做了4道菜,网友:给大鱼大肉都不换 坚决不吃食堂饭菜,江西妈妈做便当送去学校火了,网友:母爱太伟大
- 谁还在给报社投稿,一篇50元的那种 自驾34个城市,住27元海景房,他找到月花三千最适合“躺平”地
- 河北最委屈的海鲜大城,不是秦皇岛,不是唐山 长沙店国庆大排长龙、广州门店冷清,文和友走不出湖南?
- 董宇辉不想做网红,想做网红的撑不起618 跳海酒馆拿了资本的钱,但坚决不做“千城万店”
- 恩施旅游5天怎么安排?去恩施五天省心攻略及行程安排 儿童营养早餐,跟我这样做,少睡半小时就搞定了,孩子十分钟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