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起底 | 中国船舶:中国最牛的造船厂,为什么不赚钱? 首个燕窝制品行业标准出炉,燕窝1%投料比是底线
公司大起底 | 中国船舶:中国最牛的造船厂,为什么不赚钱? 首个燕窝制品行业标准出炉,燕窝1%投料比是底线,
公司大起底 | 中国船舶:中国最牛的造船厂,为什么不赚钱?
1、上市20年,市值1700亿,但期间仅有5年实现盈利,合计扣非后净利润也只有5亿,为什么说造船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2、造船业不赚钱,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三大刚性成本导致低毛利、低效益;造船周期长又导致周转率低,双低情况下,企业很难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3、历史上,船舶大周期的高点共出现四次,并且因船舶的平均寿命为20-30年,以船舶交付吨数来看,四次高点的平均间隔为30年。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齐全的造船公司,中国船舶的盈利能力和他的行业地位显著不匹配。上市20年,市值1700亿,但期间仅有5年实现盈利,合计扣非后净利润也只有5亿。作为中国最牛的船厂,为什么不赚钱?是公司自身的原因还是行业的普遍现象?还有没有赚钱的机会?我们分别来看。
1、赚钱难
中国船舶,前身是中船集团旗下的沪东重机,1998年上市,主营业务是船用柴油机及配件。但上市后的8年时间里,合计净利润也只有2亿元,并不赚钱。所以2007年,中船集团将旗下的两大核心民用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和中船澄西,并入上市公司内,公司更名中国船舶。大股东的时间点选择的非常好,2007-2011年,正是上一次全球造船周期的高点。
船厂业绩高速增长,这时并入造船厂对股价起到的拉动效应非常夸张。但历史上,公司最赚钱的时间也就是这5年,2012年开始,造船业进入长期的下行周期,公司主营业务持续亏损至23年。
造船业的大周期,个体公司很难扭转,这一次管理层再次选择注入新的资产:军用造船厂, 2020年,中船集团将旗下的江南造船厂和广船国际51%股权并入上市公司体系,军用造船的周期性相对较弱, 2020年合并报表后,公司净资产增长至原来的3倍多,按照手持订单数据来看,中船集团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造船集团,市场份额超过20%,但即便如此,中国船舶依然未能盈利。
那么,为什么造船业务这么难赚钱?是行业普遍的现状,还是公司自身的问题呢?
2、为什么赚钱难:生意模式
答案是前者主要原因,造船行业是一门苦差事,赚钱比较难。
(1)首先,造船有三大刚性成本:配套设备、原材料和劳务费,根据中国船舶的财报,三大部分的成本占比分别是:43%、26.5%、20.8%。
从行业普遍情况来看,设备成本中,主机和及变速齿轮箱(动力设备)以及甲板机械两部分之和,约占设备成本的50%。而在全球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2024年航运业被纳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未来三年航运业可能承担高额的碳排放费用。在政策背景下,船东们纷纷开始订购以新燃料为动力的船型,比如LNG和甲醇。其中集装箱船选择使用这两类燃料的订单占比达到了84%。这会进一步推高船舶的建造成本。
原材料中主船体钢材成本占比接近70%,钢材价格的波动对造船企业的成本及盈利水平有较大影响。
另外还有人工成本。与其他制造业不同,造船业的人工成本比较高。因为造船行业的特点是量少但工程量巨大,非标准化程度较强、自动化程度较低,所以对人工的依赖程度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由此可见,造船三大成本都属于可变成本,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在周期底部,船价低迷的时期,造船厂很难盈利。
(2)除了成本,造船厂的接单和交付周期长,也是难盈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从近期主流船厂的反馈来看,“订单接到手软”是普遍现象,中国船舶部分生产线已经排到了2028年。
但造船业的规律是:船舶的建造时间比较长,从承接订单到交付订单,大致需要2年左右。虽然订单持续增长,但是每年造船的完工数量是比较稳定的,产能扩张的速度跟不上订单的增长速度。再加上近两年船型结构变化比较大,产能很难快速扩张。
2023年完成的订单,多数是21、22年接的,当时集装箱运力紧张,但从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的数据来看,替代燃料船的订单占比升至30%以上。船东基于碳排放的要求,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需求上升,这类船型生产工艺更复杂,船厂面临的技术、成本方面的压力都在上升。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中国船舶的手持订单量、造船完工量十分喜人,23年依然不赚钱。
从生意模式上对造船业做个总结:三大刚性成本导致低毛利、低效益,造船周期长又导致周转率低,双低情况下,企业很难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甚至盈利都有困难,只能寄希望于新一轮的造船周期高点。
3 、造船大周期
造船周期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视角。长周期的波动取决于全球经济和船舶的更新换代周期;短周期更多受到下游运费和新船造价的影响。
1)长期来看,船舶交付吨数与全球海运商贸量直接正相关
历史上,船舶大周期的高点共出现四次,并且因船舶的平均寿命为20-30年,以船舶交付吨数来看,四次高点的平均间隔为30年。
前两次周期高点,主要是大周期带动的船舶强需求,分别在一战(1918年)、二战+一战老船替代(1943年)。
后两次周期高点主要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经济相继高速发展带动+二战老船替代(1975年)、中国经济腾飞带动全球化+老船替代+船舶大型化(2010年)。并且因亚洲海上运线距离欧美较远,亚洲经济发展需匹配更多的运力与船舶数量。
所以,长期看,船舶交付量和全球海运贸易量正相关,但是由于上文提到的订单和交付的时间比较长,每次全球海运贸易量达到高点之后,运力会出现过剩,运力和贸易量会形成长达10年以上的背离,在这期间,全球贸易量依然稳定增长,但船舶的交付量会不断下滑,直至把过剩的运力消化掉,两者的走势才重新恢复一直。
上一次背离是1975-1987年,持续了12年时间。
最近一次的背离开始于2010年,也持续了12年,过剩的运力也基本被消化。全球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已经在2021年开始回升。23年也有望成为新一轮交付周期的起点。
2)短期来看,影响短周期的因素是海运运费和新船造价指数。
运费水平也体现了下游船东的盈利能力,可以用海运指数来反映。不同载重船型对应了不同的指数,通常以BDI反应干散货船加权运价,SCFI反应集装箱船运价,BDTI反应油轮的运价。
从三大加权指数看,22年都超过了10年以来的历史高位,但23年又迅速回落至历史低位。2024年,在红海冲突的影响下,集装箱船运价再次攀升,干散货小幅上升,原油运输价格依然在相对低位。
新船造价指数
新船造价指数自2021年开始回升,根据今年一季度克拉克森公布的新船造价指数,集装箱船、油轮位于历史峰值 80%分位以上。
新船造价指数和海运指数两个指标,也侧面证实了过剩运力的消耗接近尾声。
4、新一轮周期中,是否有望赚钱?
最后我们对中国船舶未来业绩做个最粗略的判断。因为公司目前产品是军民融合,并且没有公布军品和民品各自占据的比例,不能按照主营结构详细拆分和预测。但既然是强周期行业,可以从周期拐点判断。借助上文我们对造船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分析,新一轮的交付周期起点有望在23年开启。
对待业绩,建议等更确定性的业绩出现,虽然周期性行业业绩的反映要慢于股价,但由于造船业的周期影响因素太过复杂,保守起见总是没错的。此外,还可以看大股东的动作。中船集团旗下还有未纳入上市公司体系的优质造船厂为沪东中华,参考2019年4月中船集团《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未来五年有望进一步并入上市体系,提升中国船舶优质产能。按照大股东的这一说法,不排除07年的场景再现,即在行业景气度确立后,大股东再次注入优质资产。当然了,这只能作为辅助的证据,核心还是看业绩。
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结论不变:造船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起底中国船舶,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1、造船业不赚钱,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1)三大刚性成本导致低毛利、低效益;2)造船周期长又导致周转率低,双低情况下,企业很难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甚至盈利都有困难,只能寄希望于新一轮的造船周期高点。
2、造船行业是大周期,大约每30年一个周期,长周期的波动取决于全球经济和船舶的更新换代;短周期更多受到下游运费和新船造价的影响。当前有望位于新一轮造船周期的起点。
3、对公司业绩的跟踪,建议少预测,等待财报出台后更确定性的业绩改善。
免责声明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首个燕窝制品行业标准出炉,燕窝1%投料比是底线
即食燕窝、鲜炖燕窝、燕窝饮品……伴随快节奏生活下的“养生经济”兴起,形形色色的燕窝产品也让消费者挑花了眼。国内首个关于燕窝制品的行业标准《燕窝制品》2024年4月出炉,解答消费者在燕窝选购中的部分疑惑,助推燕窝市场进一步规范化。
业内指出,该标准规定食用燕窝投料比至少在1%以上,才能称为“燕窝制品”,罐头工艺的燕窝制品不应含有增稠剂和防腐剂。对于新兴的燕窝银耳羹、牛奶燕窝等产品,若投放量不达标,只能称为燕窝衍生品或燕窝风味食品,应按原有分类规范生产。
首个《燕窝制品》行业标准出炉
燕窝赛道近几年成长迅速。胡润百富《2022年高净值人群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研究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中,燕窝的渗透率在健康产品类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维生素。
受追捧的同时,燕窝行业也诞生了新业态。既有将燕窝作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干燕盏、即食燕窝、鲜炖燕窝、燕窝水等产品,也有将燕窝作为原料的燕窝银耳、燕窝粥、牛奶燕窝、燕窝月饼等食品。这也让消费者产生了辨别困扰,“燕窝多不多”“真的有燕窝吗?”等提问,在相关电商销售页面很常见。
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研究员徐敦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过去燕窝消费以燕盏、燕条为主,消费者需要自己泡、洗、炖煮,过程比较烦琐。现在结合新的市场需求和深加工技术发展,产品由单一干燕窝变成各式各样的燕窝制品,干燕盏市场占比已经从八九成降到四成左右,其余被即食燕窝制品替代。
燕窝产品类型多样。 电商截图
“这也是我们制定标准的初衷之一”,徐敦明说,业内对燕窝制品一直鲜有标准。2024年4月,国内首个关于燕窝制品的行业标准《燕窝制品》发布,对各类燕窝制品的原辅材料、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及食品安全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计划2024年7月实施。
该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燕之屋牵头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以及小仙炖、同仁堂等燕窝头部企业共同制定。燕之屋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燕窝行业目前已经形成分工相对精细的成熟产业链,包括燕屋管理、燕窝采摘、燕窝粗加工、燕窝进口、燕窝深加工、燕窝经销等环节,精细化分工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但也需要标准统一规范和要求。
食用燕窝投料比不得低于1%
根据该标准内容,依据生产工艺和食用燕窝投料比不同,燕窝制品被分为四类。其中,燕窝制品(罐头工艺),包括标准型(食用燕窝投料比≥1.5%)和浓稠型(食用燕窝投料比≥3.0%);燕窝制品(饮料工艺),食用燕窝投料比≥1.0%,不包含固体饮料;燕窝制品(炖煮工艺),食用燕窝投料比≥3.0%,又称为鲜炖燕窝;燕窝制品(干燥工艺),食用燕窝投料比≥10%。
“想要称为‘燕窝制品’,食用燕窝投料比至少应在1%以上。要避免打着燕窝的噱头,只加一点点燕窝就称为‘燕窝制品’的产品。”徐敦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这次标准从工艺、多种维度制定了质量指标来规范生产、明晰分类,1%的底线也是通过科学测算设定的。
徐敦明指出,燕窝泡在水中会膨大,经过炖煮后,泡发率一般在1:10到1:20左右,结合当下生产工艺,只有燕窝含量添加到1%以上,燕窝的固形物形态才会在产品中有明显体现。其次,添加量过少,也达不到吃燕窝的目的。
新京报记者近期在电商平台随机选取10款名称含有“燕窝”的产品发现,将燕窝作为主要原料的即食燕窝、鲜炖燕窝,均能满足上述投料比要求,但燕窝银耳羹、牛奶燕窝、燕窝粥等5款将燕窝和其他食材综合在一起的产品中,仅有1款商品燕窝含量在1%以上。
“如果不足1%,就应该按产品本来的类别去定义和管理,饮料就是饮料,粥就是粥。”徐敦明说,参照该行业标准,燕窝可分为食用燕窝和经过熟制加工的燕窝制品两大类。至于燕窝银耳羹等产品,如果添加燕窝含量过少,只能称为燕窝衍生品或者燕窝风味食品。
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燕窝及胶类蛋白食品工作委员会会长王强看来,燕窝衍生品的存在,不全是为了蹭“燕窝”噱头,更多是基于市场不同消费需求产生。一方面,对于部分产品而言,燕窝并不是主角,添加是为了让产品在风味和营养上更具综合性;另一方面,消费群体中,有追求燕窝浓度高的,有追求综合性价比的,也有可接触可不接触燕窝的。在此方面,燕窝衍生品也帮助拓展了更多客群接触燕窝。
“目前燕窝粥等产品作为新型品类体量较小,更多是依据罐头标准或者企业自己的标准在做。如果后续体量变大,也需要团体标准去进一步规范。”如果是冲着燕窝成分购买,消费者选择产品时要注意查看配料表,了解燕窝实际含量。
罐头工艺燕窝制品要求不含增稠剂、防腐剂
对于上述四类燕窝制品,徐敦明称,干燥工艺的燕窝制品主要是将燕窝预处理、熟制、干燥之后,可以直接食用或冲泡食用的产品。饮料工艺的燕窝制品主要指在杀菌及加工过程中,应用饮料工艺的燕窝制品。“燕窝肽饮品等暂不包含在内。这主要是因燕窝肽属于燕窝的精加工产品,经过酶解,已不再保持原有燕窝形态,所以不纳入本次标准。”
对于包装外观比较相近的即食燕窝和鲜炖燕窝,徐敦明指出,即食燕窝采用罐头工艺居多,鲜炖燕窝则基本采用炖煮工艺。二者区别在于,杀菌方式不同,口感存在差异。相对来说,罐头工艺的燕窝制品可达到商业无菌状态,炖煮后泡发率略低于鲜炖燕窝,口感偏弹,保质期也更长;鲜炖燕窝更侧重于新鲜,保质期较短,炖得更开,口感更糯。
小仙炖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行业内对鲜炖燕窝一般采取热杀菌处理,小仙炖的“鲜炖工艺”则是单瓶独立先灌装后炖煮的后段式杀菌工艺。投料进瓶后,抽真空封盖,再连瓶炖煮,之后采用巴氏杀菌原理进行杀菌,确保炖煮后的燕窝与空气隔绝。
标准还对罐头工艺的燕窝制品提出“不含增稠剂,不含防腐剂”的要求。徐敦明称,此前部分不法商家为了掩盖因用较少燕窝原料呈现的稀薄状态,会在产品中添加增稠剂,破坏了消费者对燕窝制品的印象。“不含增稠剂和防腐剂,代表业内希望燕窝制品的质量管理比普通食品更高更严格的态度。”
助推行业更规范发展
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零售额计,燕窝产业市场规模以27.2%的复合年增长率由2017年的12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30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921亿元,2022年—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5%。
蓬勃增势下,燕窝消费也在发生转变。燕之屋认为,健康养生意识提升推动了燕窝制品消费增长,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燕窝消费正逐步成为时尚和健康的象征,其中,即食燕窝已成为消费主流,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燕窝行业在发展中也面临挑战。比如此前直播带货出现的“茗挚”燕窝等舆情,一度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在徐敦明看来,该涉事产品的燕窝含量非常少,将其他固形物当作燕窝进行虚假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从侧面反映燕窝行业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规范。
《燕窝制品》行业标准将令行业更加规范、透明。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摄
在小仙炖看来,该标准对目前市场主流燕窝制品进行了明确分类,并对各分类作出明确具体的质量与安全规定。这不仅给企业带来明确的规范和引导,也会推动行业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健康发展,还能更好帮助消费者分辨、选择到更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燕之屋认为,伴随消费者溯源意识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燕窝产品的真实性、品质是当下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燕窝产品的原料来源、加工工艺、品质等级等因素存在差异,消费者难以判断挑选高品质产品,公司主要通过标注唾液酸含量、附上溯源标签等方法帮助消费者安心消费。“《燕窝制品》行业标准的推出,将使行业更加规范、透明,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形象和声誉。这无疑将增强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也会帮助公司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从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对于燕窝制品及行业后续发展,徐敦明认为,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要创新,要以食用燕窝为基础,创新出更多样的燕窝制品和衍生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二是要加大研究,对燕窝营养成分、健康价值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科学研究,在科研端有所突破。三是要自律,要在生产环节对自我有严格要求,确保食品安全和真实性,让消费者清晰消费。“目前,燕窝在国内还没有强制性标准,业内非常期待有关职能部门能加快制定有关燕窝的国家标准,进一步帮助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陈荻雁
发布于:北京?